快速导航×

阿尔贝茨直言中超五外援政策,联赛观赏性提升难掩本土球员发展隐忧2025-08-22

前上海申花功勋外援、德国足球名宿阿尔贝茨近日在接受国际足联旗下媒体专访时,针对中超联赛现行的“五外援同时登场”政策发表犀利观点,这位曾帮助申花夺得2003年末代甲A冠军的传奇中场坦言:“增加外援数量会让比赛节奏更快、更具观赏性,但从中国足球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,这种政策可能毫无意义。”此番言论引发国内足坛对联赛政策与青训体系关联性的新一轮反思。

政策初衷:商业价值与竞技水平的博弈
2024赛季初,中国足协为扭转中超联赛关注度下滑趋势,宣布全面放开外援注册与登场限制,允许每队同时注册七名外援、单场最多派遣五名外援首发,这一改革立竿见影地提升了联赛的竞技强度——根据Opta数据统计,2024赛季中超场均进球数较前一年增长18%,关键传球次数上升23%,多支球队在亚冠联赛中的竞争力也显著增强。

阿尔贝茨直言中超五外援政策,联赛观赏性提升难掩本土球员发展隐忧

“外援主导的比赛确实更符合现代足球审美。”阿尔贝茨以老东家上海申花为例分析道,“当一支球队的中轴线由奥斯卡、费莱尼这个级别的外援掌控时,攻防转换速度和战术复杂度会自然提升。”但他随即话锋一转,“可这就像给病人注射止痛剂,表面症状缓解了,病因却始终存在。”

本土球员生存空间遭挤压
阿尔贝茨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,2024赛季中超数据显示,本土球员场均触球次数同比下降31%,关键传球占比仅剩17%,更严峻的是,U23球员总出场时间创下联赛历史新低,多数球队选择用外援填补中前场核心位置,年轻球员往往只能在无关紧要的场次获得碎片化出场机会。

“我在中国踢球时(2002-2004年),每队只有两名外援,本土球员必须承担更多责任。”阿尔贝茨回忆道,“范志毅、谢晖这些球员的成长,正是建立在实战锤炼的基础上,现在呢?一个20岁的中国中场可能整个赛季都摸不到几次球权。”他的观点得到前国脚徐亮的呼应:“外援越多,本土球员越习惯当配角,关键时刻谁站出来解决问题?”

青训断层危机浮现
更深远的影响体现在人才供应链上,多位青训教练透露,随着中超俱乐部对外援依赖加剧,梯队建设投入呈现“重结果轻过程”的倾向,某中超豪门青训总监匿名表示:“现在U15梯队的孩子都在模仿外援的踢法,但他们的身体素质和战术理解根本达不到要求,最终导致技术动作变形。”

阿尔贝茨特别提到日本J联赛的对比案例:“日本球队也使用外援,但他们坚持让本土球员担任战术核心,久保建英、三笘薰这些球员都是在联赛中‘扛着球队前进’的过程中完成蜕变的。”反观中超,2024赛季场均射门榜前20名中仅有武磊一名本土球员入围,且其射门转化率较巅峰期下降40%。

政策调整的十字路口
面对争议,中国足协近期释放出政策微调信号,有消息称2025赛季可能推出“外援梯度税收”制度,即对超出三名外援的名额征收奢侈税,税款专项用于青训基地建设,但阿尔贝茨认为这仍是治标之策:“关键要建立外援与本土球员的共生关系,比如强制要求每个外援名额必须搭配一名U21球员注册,或者设定本土球员最低进攻参与度指标。”

阿尔贝茨直言中超五外援政策,联赛观赏性提升难掩本土球员发展隐忧

德国人最后意味深长地总结:“足球不是马戏团表演,热闹过后必须留下真正有价值的东西,如果十年后人们记住的只是中超曾拥有多少大牌外援,而不是培养出多少优秀中国球员,那将是整个体系的失败。”随着2026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的临近,他的警告正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重新审视——当联赛的繁华与国家队的颓势形成鲜明反差时,或许到了重新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的关键时刻。